简介:标准化动物,为科研保驾护航!
一、实验动物生产管理
资质与设施要求
生产单位资质:需取得《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》,并定期接受监督检查。
环境设施:
按国家标准(GB 14925)建设屏障系统(SPF级)或普通级饲养环境,分区明确(生产区、隔离检疫区、废弃物处理区)。
温湿度控制:普通级动物室温18-29℃,湿度40%-70%;屏障系统需维持正压差(≥10Pa)。
动物质量管理
种源控制:实验动物种子需来源于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或认可单位,禁止使用野生动物(特殊情况需隔离检疫)。
微生物监测:定期检测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(如小鼠需监测仙台病毒、支原体),检测频率≥每季度1次。
遗传质量控制:通过微卫星标记或SNP分型确保品系纯度(如C57BL/6小鼠遗传一致性≥99.9%)。
生产操作规范
繁殖管理:
近交系动物采用兄妹交配(F2代后遗传稳定性达标),封闭群动物按随机交配繁殖。
每胎留种数≤5只,避免近交衰退。
饲养管理:
垫料每日更换,饲料灭菌处理(辐照或高压),饮水经0.22μm滤膜过滤。
笼具每3天清洗消毒,使用前需通过生物安全柜传递。
2.实验操作规范
伦理审查:需通过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(IACUC)审批,遵循“3R原则”(替代、减少、优化)。
实验环境:
感染性实验需在ABSL-2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,配备生物安全柜和负压通风系统。
同一实验室禁止混合开展不同物种或互斥实验(如致癌物与免疫抑制实验)。
动物福利保障:
麻醉与镇痛:手术需使用异氟烷吸入麻醉或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(剂量50-100mg/kg),术后提供镇痛药(如布洛芬)。
安乐死标准:采用颈椎脱臼法(啮齿类)或过量麻醉法(犬类),禁止活体解剖。
生物安全管理
病原体防控:
实验动物尸体需双层包装,经121℃高压灭菌30分钟后交由资质单位处理。
意外暴露(如咬伤)需立即用肥皂水冲洗15分钟,并注射狂犬疫苗(如涉及人兽共患病)。
环境监测:
每月检测空气沉降菌(≤50CFU/皿)、表面微生物(≤10CFU/cm²),超标时启动终末消毒。
服务亮点:
✅ 生产供应:SPF级大鼠/小鼠/兔,遗传背景清晰(SNP全基因组监控)
✅ 定制模型:基因编辑(CRISPR)、疾病模型(糖尿病/阿尔茨海默病)
✅ 实验代做:病理检测、行为学分析,全程GLP标准